如何讲好一个故事

2021-04-09   发布者:马奕谦
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在中国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打破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票房上限,更是推动了医保改革的进程。影片几度更名,从《生命之路》《印度药神》《中国药神》到《我不是药神》,在触及民生痛点的同时,通过精妙的叙事手段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,最终实现了影片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共存。


840shiliu.jpg

《我不是药神》是如何做到的?再或者说,那些热映的优秀电影,它们的叙事模式,有什么共同特征?元代大家范德玑在《诗格》里写道,"作诗有四法:起要平直,承要舂容,转要变化,合要渊永。"我认为讲好一个电影的故事就像写好一首诗,也同样可以用“起承转合”来划分故事的四大结构。

起——主角的人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,他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。
承——主角的平衡被打破,因某件事情发生,他的世界被颠覆。
转——主角决定找回平衡,主动推进了故事线,发生了一系列剧情。
合——主角的核心价值观升华,故事进入高潮,主角的人生回归平衡。

在讲《我不是药神》之前,我先用最近热映的电影《我的姐姐》给大家举一个例子。

起——姐姐本来过着平静的生活,姐弟关系疏离,姐姐想通过考研改变人生。
承——父母突然去世,姐姐不得不抚养弟弟,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。
转——姐姐决定要过自己的人生,当妈的过程中姐弟矛盾淡化。
合——弟弟想要成全姐姐,姐姐却习惯了照顾弟弟,核心价值观发生改变。

840shiwu.jpg

很显然,姐姐最初的平衡状态是家庭边缘化的自我奋斗,她和弟弟没有感情,核心价值观是过好自己的生活,不顾及原生家庭。最终,姐姐和弟弟相互接纳,她的核心价值观不再是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”,而是想要真正开始履行一份不属于她的责任。

这样的叙事手法在如今的影片中相当常见,但做好细节和结构,引发观众共情却不容易。通常来说,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是影片情感出圈的最佳方式,而现实主义题材在这一方面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那么现在,一起来看看这一题材的最佳作品《我不是药神》是怎么做的。

840liu.jpg

起——主角很穷。穷到什么程度呢?交不起房租,却要照顾儿子。即使如此,父子关系却还是很好,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。大概就是虽然落魄但是能靠卖印度神油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样子。这是主角的平衡状态,他的核心价值观是因为穷不得不拖欠房租,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小,要对家庭负责。

承——主角的平衡状态很快被打破了。起因说起来也很简单,因为主角缺钱,找上他的买家给他指了一条铤而走险但是能赚到钱的路子,就是走私。前面说了,主角是有一个强烈家庭责任心的人,一分钱难倒英雄汉,所以他要去赚钱。就这样一个很简单的理由,主角原来的生活被改变了。这里,我们可以把“走私”这个事情视作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里面的激励事件,它是推动主角作出决定的重要因素。关于“激励事件”的概念,后面还会和大家详细讲讲。

转——随着主角开始赚钱,他却发现他走私的“神药”可以救人。在主角犹豫和抉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故事,和主角关系非常紧密的团队成员的离世,则推动了主角核心价值观的转变。这个时候主角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,相信很多观众都有印象,叫做“他只想活下去,他有错吗?”这个时候,主角的核心价值观开始转变,从只想赚钱转变为想帮助更多的人活下去。

合——最终,主角的核心价值观从“限于家庭的责任感、可以毫无愧疚心的拖欠房租”升华为“覆盖所有病友的责任感,可以自己贴钱只希望大家都能活着”,这样的变化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顺理成章的,也是能契合观众情绪的,这才最打动人。但就在这个时候,主角的冒险戛然而止。因为走私是违法的,故事此时进入高潮。观众本来以为主角新的平衡生活是“贴钱,救人,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”,没想到主角新的平衡生活是吃牢饭。

840shisan.jpg

这里,大家可以发现,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主角的每一次行为都有一些反馈。好的反馈让他更进一步,而差的反馈则是促使主角发生转变的压力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观众的观影过程中,这样的压力同样也是能让观众体会到的,这也是影片与观众共情的基础。而伴随着主角克服压力、获得激励、再遇见困难、克服压力、获得激励的一系列循环中,观众会把自己真正代入到主角的视角中。

这就是讲故事的艺术,也是《我不是药神》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。在影片的原型故事里,上千名病友联名上书,最终检察院决定以“陆勇的代购行为不以盈利为目的视作购买行为不构成犯罪”而不予起诉。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上映后,该片引发的社会反响也反馈到政策推进。2018年,李克强总理批示,要尽快落实抗癌药的降价保供措施。

840yi.jpg

电影推动政策的案例毕竟是少数,但能做到这一点也已经相当不易,这就是一个好故事、一部好电影的影响力。前面我给大家提到关于“激励事件”的概念,这里我还是以《我不是药神》为例,给大家讲讲构成优质叙事的必然要素的“故事的八个阶段”。

确定故事的目标受众——故事开始,主角拖欠房租,照顾儿子和父亲,就将主角的形象明确摆在了观众面前:看,这是一个生活不如意的普通人,让告诉观众,这是讲一个普通人努力生活的故事。

搭建故事的主题——主题通常有三个元素,社会背景、主要人物、核心价值,但其重点在于向观众阐述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之后主角的平衡状态,以及他之后可能改变的平衡状态。

设计激励事件——激励事件是造成主角平衡状态被打破的主要因素。它不一定是好事,但一定会让主角的生活被改变。比如《我的姐姐》中父母去世,《我不是药神》中主角突然知道了可以赚钱的路子。

840wu.jpg

设计欲望对象——欲望对象是指观众希望主角达成的目的事件。比如《我不是药神》的主角特别穷,观众就会希望他挣钱。后来故事开始变惨,观众希望主角能活得好一些,救更多的人,这就是欲望对象。

主角的首次行动——想法落实成首次行为的表现在故事中是非常重要的。比如主角知道走私赚钱,但是他不去走私继续卖保健品,那故事就进行不下去了,就算有点波折,他也得去“行动”,这是推进故事线的需求。

行动结果的反馈——与第一个行动相对应,行动后产生了怎样的后果,遇到了那些阻碍,收获了什么,就是剧情的对应反馈。在电影中,“反派反馈”是最典型的。当主角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事,出来一个反派要和主角作对,也是反馈的一种类型。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反馈就是“社会阻碍”,因为走私是违法的,同时,主角也会受到来自内心的压力。

面对危机的抉择——这是故事第七个阶段,也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。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主角说能救几个就救几个,不赚钱了,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他宁愿被抓也愿意救人,是非常能调动情绪的。在《我的姐姐》中,弟弟突然愿意把自己送出去了,姐姐又不乐意弟弟这么做了,这样的剧情同样令观众非常揪心。其实怎么选择并不重要,剧情都是能圆回来的,但一定要有这个选择的动作,令观众的情绪发生。

840ba.jpg

高潮反馈——简单地说高潮反馈就是大结局。比如《我不是药神》的结局就是仿制的印度药的正品已经变成医保了,不用冒险去买了。上一刻观众还在为主角坐牢不平,下一刻他刑满释放配合这样的字幕结局,就会给观众一种很温暖的感觉,加深了影片的代入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故事的最后两个阶段——危机下的抉择和高潮反馈在整个电影剧情进行的过程中,是可以不断重复的。主角经过多次努力、多次失败最终达成目的,形成了一个电影的完整结构。不仅如此,主角的平衡也是可以被多次打破的,相信观影频次比较高的观众肯定是有类似感受的。

总的来说,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来源于生活案例的再创作是叙事艺术的重要价值体现,也反映了目前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让观众有“关注感”后对电影内容的强烈反馈。我认为这类以情感内核推动故事主线的优秀作品未来会越来越多,也是我们作为电影人为艺术创作附加正向社会价值的主要目标。